五臟補瀉醫道解秘

五臟補瀉醫道解秘
作者:李相諒博士
摘要
目的:
本草備要(清 ‧汪昂) 藥性總義之九、五臟補瀉之義記載如下:『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 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。以辛補之,以酸瀉。……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 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以甘補之,以苦瀉之……。』經文雖有五臟補瀉之義記載,但今世人似乎已不依其五臟補瀉用法,經方之藥物只強調入經、功用、主治,對於性味與五臟補瀉運用的醫道,不知在那個年代傳承中失傳了,經方只用仲景先生八綱辨證猜病,及用「汗吐下和溫清消補」八法為治療原則,對於脈理與藥物性味五臟補瀉治療原則,已失其用,雖有傷寒論、本草備要等經文記載,但臨床上對於經方設計架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,藥方組成靠背誦,理法醫道傳承不知在何時斷層,今試著從桂枝湯運用從果找因的方法,探索經方、針方解開失傳的五臟補瀉之醫道秘密,在臨床上實際運用方能知其所以然,具有臨床和推廣應用的價值。
關鍵詞
扁鵲流派古法鍼灸、本草備藥藥性賦五臟補瀉之義。
前言:
《傷寒論》《金匱》方出自上古及伊尹,仲景以方藥為治,集群聖之大成,經方的結合第一次是仲景,第二次是吳謙,從仲景傷寒論桂枝湯原文及吳謙方解探討五臟補瀉失傳的醫道。
仲景
桂枝湯: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太陽病,頭痛,發熱,汗出,惡風,桂枝湯主之。
吳謙方解名曰桂枝湯者,君以桂枝也。桂枝辛溫,辛能發散,溫通衛陽。芍藥酸寒,酸能收斂,寒走陰營。桂枝君芍藥,是於發汗中寓斂汗之旨;芍藥臣桂枝,是於和營中有調衛之功。生姜之辛,佐桂枝以解表;大棗之甘,佐芍藥以和中。甘草甘平,有安內攘外之能,用以調和中氣,即以調和表裏,且以調和諸藥。以桂芍之相須,姜棗之相得,藉甘草之調和,陽表陰里,氣衛血營,並行而不悖,是剛柔相濟以相和也。
從上述資料顯示仲景《傷寒論》原文並無藥性賦「五臟補瀉之義」記載及用法,吳謙方解雖有性味、功用、主治論述,但也無相關五臟補瀉之醫道。
研究方法:
一、果找因法:用輔行訣五臟藥物性味歸類、及十二經脈五俞穴歸類。
桂枝湯: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甘草。
桂枝湯針方:大敦、太淵、太沖、大都、隱白。
1、桂枝:辛、溫;木中木,針灸穴位(大敦)。
2、芍药:苦、酸;金中土,針灸穴位(太淵)。
3、生姜:辛、甘溫;木中土,針灸穴位(太沖)。
4、大枣:甘、熱;土中火,針灸穴位(大都)。
5、炙甘草:甘、平;土中木,針灸穴位(隱白)。

輔行訣五臟藥物性味歸類。

《本草備要》五臟補瀉之義記載如下:『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 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。以辛補之,以酸瀉。……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 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以甘補之,以苦瀉之……。』
《輔行訣》五臟補瀉法記載如下:
『肝德在散。故經云:以辛補之,以酸瀉之;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………
脾德在緩。故經云:以甘補之,辛瀉之;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…』
※依五臟補瀉之義桂枝湯證從果找因法發現:木氣偏見,土金之虛。虛病者肝、
受病者脾。
二、從脈證分析:
a、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原文:
1、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。
2、太陽病,發熱,汗出,惡風,脈緩者,名為中風。
3、太陽病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,體痛,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曰
傷寒。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為不傳。頗欲吐,躁煩,脈數急者,
為傳也。傷寒二三日,陽明、少陽證不見者,為不傳也。
b、辨太陽病脈證分解:
1、太陽中風:鼻吸氣入肺,受病毒、細菌等病邪傳入手太陰脈見浮緩,受病手
太陰復傳足太陽,故見頭項強痛而惡寒。。
2、太陽傷寒:寒性食物入口經消化系統化寒性血,傳入肝解毒,今若肝虛,解
毒功能弱,寒性血液傳至心臟再由主動脈傳胃,形成胃寒、氣逆沖咽,咽喉
發炎產生感冒相同症狀,謂之太陽傷寒。病因為吃了寒性食物引起,非病毒、
細菌傳染引起,區別方法脈見浮者為風、緊為寒。
3、寒邪傳肺系轉傳手陽明大腸,故寒極轉熱,形成溫病,故大腸實熱脈見數急
過本位。
4、原文太陽病三種因素:風(脈浮)、寒(脈緊)化濕(脈緩)轉熱(脈數急)。病因不
同,但症狀相同,因太陽屬寒水,將有關風寒、食寒等相關之邪歸為太陽病。
結論:
1、從傷寒論原文及方解,五臟補瀉之義在東漢張仲景時代醫道已失傳。
2、清朝汪昂《本草備要》五臟補瀉之義雖有記載在藥性總義內,但並無實際的
運用五臟補瀉古法醫道。
3、桂枝湯從果找因方法,病因條件為肝虛、脾虛、肺虛,故桂枝治肝虛,芍藥
治肺虛,生薑、大棗、甘草治脾虛、脾寒。脈証見脈浮(肺虛)、右手緊脈(弦
脈)脾寒、左手緊脈肝寒。
4、仲景《傷寒論》雖有脈証但無五臟補瀉之古法醫道,後人學經方因不知其所
以然,唯有辨證猜病治法,脈理因而式微,醫道失傳。
5、從古法醫道運用發現,懂醫道用針等同用藥,用鍼效速,用藥效力持續強,
懂醫道自然懂鍼法、懂用藥,醫道相同針或藥原理相同。
6、五臟補瀉之義即是醫道之秘密,在臨床上實際運用上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。

Copyright 2012. QualityJoomlaTemplates. www.AncientAcupuncture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