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中醫探討


以傳統中醫生理學為主軸

中醫生理學是解釋內臟器官氣血循環、促進新陳代謝之功能,並依據內臟的性質和作用,分為五個臟部位和六個腑的部位,形容各部位器官組織相互傳導與聯繫的關係。

(一)心主血:心控制人體血液循環正常之運行,以安定心理情緒;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。

(二)肝藏血:肝有將軍的稱號,主濾血和思慮作用。

(三)脾主消化:人體維持生命的力量是營養。脾臟有幫助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之功能。俗稱脾為「後天」之本。

(四)肺主氣:肺部之氣對於心臟的血液循環有促進新陳代謝之作用。前人稱「心為君主,肺為相傳」。

(五)腎主藏精:腎臟對於人體的強弱有積極之作用。與其他內臟器官不同。因為有兩枚,前人稱左者為腎,右者為命門。

(六)膽為清淨之腑:膽主酸鹼物質平衡之功能。前人稱:肝膽相濟。也就是說:膽汁可以使酸鹼平衡致中和,免於偏失之意。

(七)胃是水榖之海,主受納、亦能消化。前人說:「胃受納水榖、脾輔助消化。」又說:納榖者昌、絕榖者亡。

(八)小腸主吸收及消化之功能。小腸承受胃部的水榖和物質,使精華(營養)關於五臟貯藏,糟粕中的水液歸於膀胱,由尿道排出。渣滓歸於大腸由肛門排瀉。

(九)大腸主排泄、大腸承受小腸之糟粕,負責輸送排泄。為整個消化機能過程的最後階段。

(十)膀胱主氣化:膀胱為水液儲匯之處,氣化不良,擇友小便癃閉、遺尿、小便不禁等症。

(十一)三焦:上焦,膈肌上部;中焦,肚臍上部;下焦,肚臍下部。有傳導、消化、分解和輸送之功能。

因此我們知道每一個臟或每一個腑都有它的主要功能,並有相互牽制和配合作用。 故臟與臟之間有其主要機能相互配合之關係,以平衡來完成兩者的綜合功能。

例如:腎為心之主,心為肺之主,肝為脾之主。 “主”是主要機能的意思。臟與腑之間也有配合的關係。 如肺配合大腸,心配合小腸,肝配合膽,脾配合胃,腎配合膀胱。亦說明以臟為主體,以腑為輔助,配合起來完成兩者之綜合功能。

 

以中醫與針灸經絡來探討

從華陀夾脊穴沿著脊椎兩側、左右各一的穴位。從中醫與針灸學的觀念而言,就是在足太陽膀胱經內線和督脈之間。 大家都知道,人體的脊椎包含頸椎七節、胸椎十二節、腰椎五節和骶椎五節,總共二十九節。

若以《黃帝內經》對夾脊穴的定義:「從項始,數脊椎夾脊」。 從臨床經驗中,夾脊孔穴阻塞嚴重影響五臟六腑的功能,在角罐時可看出內臟經絡阻塞, 其狀況一目了然。

如何找出夾脊穴正確位置呢?拳推手法就很重要,歷代醫家各有解讀與體會。

《三國志˙魏書》則說「相去一寸或五分」;也就是說距離脊椎(旁開)一吋或五分皆可。 可是角罐實際執行時,是距離脊椎旁五分,可由拳推手法來確定。

 

Copyright 2012. QualityJoomlaTemplates. www.AncientAcupuncture.org